缂絲
缂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,自宋元以來一直爲帝王禦用,生産被皇室壟斷, 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、禦真(禦容像)和摹缂名人書畫。缂絲品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,品格富貴高雅,古有“一寸缂絲一寸金”“織中之聖”之稱。
缂絲采用“通經斷緯”的織法,形成花紋邊界,具有猶如雕琢镂刻的效果,且富雙面立體感。缂絲工藝極爲精湛,在唐代已登峰造極。一幅上等宮廷缂絲作品,已能使用上純金線,純銀線,孔雀羽毛等多種名貴的材質進行交彙缂織,巧奪天工。而且缂絲的強度遠遠高于任何的絲綢類工藝品,曆代存留至今的絲綢藝術品,屬缂絲保存的最爲完好。
缂絲之高貴,因其耗費工時巨大,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,“如婦人一衣,終歲方成”。缂絲作爲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,有其專用的織機,而且現代機器無法替代。工匠既要掌握缂絲的織造技法,也要懂得畫理知識,才能使豐富的色彩與娴熟的技法相結合。僅一方巾大小的上等作品,就包含上千種漸進色,往往需要換數以萬計的梭子,需高級技師耗費數月時間方可完工。
2006,蘇州缂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;2009,缂絲又作爲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。
分享到: